当前位置:

2016/2017年中国沿海散货水运形势报告

2017/4/6 15:28:15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其他信息
2016/2017年中国沿海散货水运形势报告

2016年回顾

  去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平稳,呈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特点,全年GDP增速为6.7%,经济总量突破70万亿元。宏观经济企稳,特别是制造业和固定资产投资企稳,为能源、原材料需求短期保持平稳奠定基础。

  水运需求增速平稳,增幅缩窄。前11月,全国水路货物运输量为58.0亿吨,同比增长3.2%,增速较2015年同期下降1.1个百分点,周转量为88080亿吨公里,同比增长5.6%。

  港口方面:前11月,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08.4亿吨,同比增长3.2%,其中沿海港口完成74.3亿吨,同比增长3.1%。

  去年,沿海散运市场呈现先抑后扬回暖走势。上半年,沿海散运市场延续2015年颓软走势,运价持续探底并累创新低。5月13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中国沿海(散货)综合运价指数(CBFI)报收于771.01点,为CBFI自2001年发布以来最低。下半年,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下,成效显著,市场供需情况改善,运价呈 “N”字型波动上行。截至12月30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CBFI平均值为917.48点,同比上涨7.6%(见图1)。

  煤炭

  需求小幅回暖

  前11月,全国累计商品煤消费量33.8亿吨,同比增长0.4%,其中电力、钢铁、建材、化工四大行业累计煤炭消费量增幅较2015年同期分别为0.8%、-0.4%、0.3%和6.0%。

  上半年,六大电厂月度耗煤量总计0.96亿吨,同比下跌7.6%。下半年,随着一系列稳增长政策的出台,工业经济企稳回升,工业用电拉动煤炭需求增加。六大电厂月度耗煤量总计1.11亿吨,同比上涨9.3%。全年,六大电厂月度耗煤量合计2.06亿吨,同比上涨0.7%。

  供应持续减少

  前11月,全国煤炭产量30.5亿吨,同比下降10.0%,产量收缩效果明显。由于煤炭需求连续多年低迷,煤炭铁路运力计划也逐年缩减。统计数据显示,前11月全国铁路煤炭运量17.15亿吨,同比下降5.7%。港口库存低位波动,去年,北方发运港中,秦皇岛港平均存煤同比下跌39.4%;曹妃甸港存煤同比下跌55.8%;天津港存煤214万吨,同比下跌24.5%;接卸港广州港年平均存煤同比下跌16.2%。

  价格大幅反弹

  随着“去产能”力度不断加大,下半年迎来了关闭产能的高峰期。电厂煤炭采购告急,电煤价格持续上涨,不断刷新年内最高纪录。为应对煤炭价格过快上涨,国家发改委召开会议并在随后启动煤炭价格一级响应机制,在政策影响下,四季度煤炭价格理性回归。去年环渤海动力煤价格平均460元/吨,同比上涨7.5%。

  进口加速增长

  由于煤炭供应紧张,煤炭进口量大幅回升。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累计进口煤炭2.6亿吨,同比增长25.2%。从月度同比增速可以看出,进口量增速加快的月份恰是下半年产量同比收缩较为明显的时期。从价格看,进口煤在南方港口并未形成优势,甚至价格已向内贸煤靠拢,因此价差并非驱动进口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

  北方港口变局

  前11月,全国主要港口煤炭水路发运量完成5.9亿吨,同比持平。其中,港口内贸煤炭发运量完成5.8亿吨,同比下跌0.5%;沿海主要港口内贸煤炭发运量累计完成5.5亿吨,同比下跌0.9%。

  去年,在总体需求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沿海煤炭运输格局发生改变。一方面,“第二运煤通道”(朔黄线—黄骅港通道)到港货源增多,黄骅港压车、压船时常出现;另一方面,“第一运煤大通道”(大秦线—秦皇岛港通道)出现货源腹地缩小,到港资源剧减的现象。

  市场运价波动

  去年,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中国沿海煤炭运价指数平均值为617.69点,同比上涨21.1%(见图2);秦皇岛至广州(5万~6万DWT)和秦皇岛至上海(4万~5万DWT)两条航线的市场平均运价分别为31.1元/吨和25.4元/吨,同比分别上涨4.4元/吨和5.3元/吨(见图3)。

  去年,沿海煤炭运输市场呈先抑后扬走势。年初,受煤电谈判、外贸行情冷清以及春节效应等影响,运力过剩矛盾突出。3月7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中国沿海煤炭运价指数报收于370.99点,为该指数发布以来最低。8月底,因G20峰会环保要求,华东部分工厂限产、煤炭消费淡季到来,电厂采购规模缩减,运价承压下跌。11月中旬,在国家产能适度释放政策的影响下,煤价基本得到控制,下游电厂观望情绪加重,订船需求逐渐减少,运价波动下行。

  铁矿石

  需求持续上升

  去年,钢材市场价格出现报复性反弹,钢价回升使钢铁企业经营绩效有所好转,钢铁产业形势好转。前11月,生铁、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完成6.4亿吨、7.4亿吨和10.4亿吨,同比分别上涨0.4%、2.4%和1.1%;铁矿石原矿产量为11.6亿吨,同比下降3.6%,较2015年同期跌幅略有缩小。供需缺口,推动外贸铁矿石需求继续上升。

  进口接卸回升

  由于铁矿石资源相对匮乏,加上进口矿在价格上的优势,中国进口矿石依存度不断提高。海关统计数据显示,前11月中国进口铁矿砂及其精矿93524万吨,同比增长9.2%。

  前11月,主要港口外贸进口铁矿石接卸量总计8.4亿吨,同比增长5.4%,增速较2015年同期有所提高。

  港口库存高企

  去年主要港口铁矿石库存量呈现“V”型走势。一季度,受节前钢厂原料补库的影响,港口铁矿石库存一度出现明显下滑。二季度开始,钢价反弹带动矿价走高,钢厂开工率提升增加铁矿石需求量,外贸铁矿石进口加快,铁矿石港口库存也随之上升。“我的钢铁网”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全国41个主要港口铁矿石库存进入4月下旬后便维持在1亿吨之上,至12月底,港口铁矿石库存增至1.14亿吨,创下2014年年中以来的新高,较年初增长15.5%。

  二程矿微增长

  受外贸铁矿石进口量带动,北方内贸二程矿运输量总体保持增长态势。前11月,主要港口铁矿石内贸出港量小幅上涨2.5%。青岛港、日照港、连云港港铁矿石内贸发运量同比分别上涨31.0%、下跌6.9%和上涨57.2%。受华东地区外贸进口矿接卸量下跌影响,华东港口内贸发运量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金矿运价动荡

  去年,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中国沿海(散货)金属矿石货种运价指数平均值826.87点,同比上涨13.4%(见图4)。

  去年沿海金属矿石运输市场整体呈“W”型走势。年初,在春节因素和煤炭运价持续下跌的双重影响下,矿石运输需求稳中趋弱,运力供应过剩矛盾持续加剧,金属矿石运价高位下探。之后受煤炭运输市场影响,金属矿石运输市场也逐步走出低谷。8月中旬,受部分企业停产影响,采购需求减弱,铁矿石运输价格承压下跌。四季度,伴随钢材价格的不断升高,贸易商和消费端备货积极性较为强烈,铁矿石需求增加,运价走高。

  石油

  前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8.2%,高于同期工业增加值2.2个百分点,但低于2015年同期9.5%的水平。前11月,原油加工量完成49310万吨,同比增长2.7%,增幅较2015年同期下跌1.4个百分点;主要石化产品产量总体平稳,各品种表现不一。

  去年,在国际油价下跌及国内油田老化枯竭的双重影响下,中国原油产量日均减少30万桶,完成18291万吨,同比下降6.9%( 2015年增长2.0%)。原油表观消费量完成52488万吨,同比增长5.9%,同比基本持平。前11月,原油进口量完成34463万吨,同比增长14%,较2015年同期增幅上升5.3个百分点;原油进口金额下降16%,其中11月份原油进口单价为2333元/吨,为去年最大值,致使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4.7个百分点(见图5)。去年,原油依存度高达65.3%,较2015年提高4.7个百分点。

  前11月,水路货运量、港口吞吐量增速回暖;主要港口原油吞吐量总体增速放缓,增量主要为外贸原油进港量,且向新兴港口转移;沿海原油运输市场行情平稳,成品油运输行情小幅波动。

  主要港口增幅平稳

  据统计,2006—2015年中国原油进口量年均增幅为9.8%,前11月,原油进口增幅较2015年增长14%,创近十年来新高。在进口量大幅增加的带动下,沿海主要港口外贸进港量增长明显,同时带动港口吞吐量回暖。随着北方港口原油新建泊位的投入运营及受腹地石化产业的布局影响,该区域吞吐量表现好于华东及华南地区。

  北方主要港口:原油吞吐量总体小幅回升。上半年,国际原油价格低位徘徊,北方地区腹地企业大量囤油,港口外贸油轮到港量增加,且较为集中。得益于港口原油储罐条件优越、腹地炼厂加工能力提高、原油需求增加,前11月,营口港原油吞吐量同比增长91.1%;国家开放外贸原油进口资质,山东地炼获得进口原油使用权企业增多,青岛港外贸原油进港量提升明显,原油吞吐量同比增长10.6%;秦皇岛港吞吐量较2015年下降59.4%,为北方港口中下降幅度最大港口。

  华东主要港口:宁波舟山港原油生产平稳,水路出运量保持较高水平,管道运输量明显回升,吞吐量同比增长7.9%,增幅较2015年提高5.4个百分点;受安庆石化等长江内炼厂检修停工增多影响,进江原油需求回落,中转量增长乏力,南京港吞吐量同比下跌14.9%;受腹地产业布局及清洁能源政策的影响,上海港原油吞吐量同比下跌13.4%。

  华南主要港口:一度中断的经广州港中转进江的原油和海洋油有所恢复,带动吞吐量增长;湛江港积极揽取腹地炼厂及中联油新货源,满足茂名石化需求,港口原油吞吐量平稳增长,前11月增速较2015年同期增加1.4个百分点,为12.7%。

  原油二程中转增长

  前11月,在主要港口原油内贸出港量上升的推动下,沿海内贸原油运输量上升,增幅近14%,远高于2006—2015年年均6.2%的增幅。其中,大连港上升态势明显,同比增长50%左右(主要为环渤海地区外贸进口原油中转量);宁波舟山港内贸中转量小幅上升(增长主要在宁波港域);经青岛海关进口的原油量同比增长33.3%,除本地炼厂消化大部分外,部分水运转出,内贸出港量同比回升。

  大庆原油大幅减少

  随着大庆油田产量调减及管道封存,大庆油下水量大幅减少。大连港大庆油到港量同比下跌14.1%,下半年较上半年跌幅更甚。

  原油稳定成品油跌

  前11月,沿海原油运输行情总体稳定。12月30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中国沿海原油货种运价指数报收1541.72点,与年初持平;在国际油价下跌的背景下,全年原油平均运价水平略低于2015年。

  沿海成品油运输行情波动下探。一季度,成品油批发价低迷加之节前储油,引发一波采购高潮,成品油运输市场运力短暂紧缺,运价小幅上涨。进入二季度,华东、华南地区成品油整体需求显现疲态,特别是华南地区,受雨水较多影响,成品油需求萎缩。三季度,炼厂检修增多,加之南方雨季,华东、华南成品油供需“两弱”,沿海成品油运输需求不足,下水量萎缩。四季度,基建、工程等建设项目开工量下跌,柴油用油需求不足,汽油受假期带动略有好转,但总体市场交易仍然疲软。12月30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中国沿海成品油货种运价指数报收1239.27点,较年初小幅下跌0.6%,全年平均运价指数为1267.83,同比上涨3.7%。总体上,去年成品油运输货源由以往集中在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向地炼分流,成品油运输格局有所变化,运价波动较往年频繁。

 

2017年展望

  今年,中国经济发展仍将“稳中求进”,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去年12月20日,国务院印发《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6年本)》,其中对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项目再度限能加码。这意味着采矿业和钢铁、建材、化工等原材料重工业,以及装备制造业和轻工业,建设规模将持续收缩,投资完成额增速不断减慢,这将继续制约建设规模的扩张速度,是建设规模的减量因素。考虑到国家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并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抑制房地产泡沫并防止出现大起大落,因此预计今年房地产投资增速略低于去年的可能性较大。

  在房地产开发规模基本平稳,采矿业、制造业建设规模持续收缩的情况下,仅有基础设施建设一项增量因素,今年经济基本面对大宗散货需求拉动力度或将比去年略有减弱,但仍将保持总体稳健。

  煤炭

  今年,煤炭生产预计将沿着“三去一降”的目标导向,更具前瞻性、更加灵活执行控产量政策,精准调控煤炭供给,煤炭产量将以维持略显宽松的供求平衡为基准,随煤炭需求变化而合理波动。

  由于去年消耗了大量的社会库存,今年行业整体处于低库存的状态。这就使得煤价上涨的弹性更大,而下跌的弹性变小,或者使煤价处于低位的时间更短,由此决定了煤炭均价将维持在高位。

  电煤需求增幅或下降。今年电力需求预计增长5%左右,而发电装机增长明显快于需求增长,电力供应能力充足,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进一步下降,电力供需形势更加宽松。

  外贸煤炭进口保持上升。预计今年全国煤炭消费量或将继续下滑,但下降幅度有限。根据中国煤炭市场网测算,今年煤炭消费量约37.8亿吨,同比下降2.7%。结合2017—2020年可释放的最大核定产能情况与煤炭消费情况,预计今年全国煤炭产量将增至35.5亿吨左右,同比上涨5.6%左右。煤炭进口需求依然较大。预计今年中国煤炭进口量将依然保持在2.5亿吨左右。

  纵观整年,今年煤炭供给将受到更具前瞻性、更加灵活的调控。判断取暖季节煤炭供求保持总体基本平衡状态,春节后逐步回归到略显宽松的供求平衡状态,煤炭供求总体基本平衡、偏松时段较长,市场价格回归理性。

  铁矿石

  钢铁产能继续压缩。去年,钢铁“去产能”很大程度上去掉的是“无效产能”,即长期停产的闲置产能,今年将真正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业内专家推算,今年将压减炼铁有效产能2000万吨,同比多减300万吨。

  矿石进口继续增加。中国经济基本面延续“稳中有进”的态势,有利于拉动钢材需求保持相应的规模。而今年钢材“去产能”将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供给规模继续收缩。预计今年钢企利润仍将剧烈波动,矿价跟随钢企运营情况呈现宽幅震荡走势。受供需缺口影响,中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高居不下,保持80%以上。去年进口铁矿石量为10.2亿吨,同比增长7.5%,今年铁矿石进口量将继续增加,增幅较为平稳。

  今年,基本面对需求的拉动力度仍将呈稳健状态,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影响,大宗散货供求处于相对平衡、局部偏紧状态,或将继续对沿海运输市场形成支撑。从运力上看,前几年纯沿海老旧船舶大量拆解的效果将继续显现。内外贸兼营船的流向也将在一定程度上继续影响内贸运输市场行情。

  总体来看,沿海散货运价波动将更加剧烈,在多方因素的影响下,沿海散货市场运价有望继续小幅回升。

  石油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仍将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

  从货源供应来看,去年11月底,OPEC达成原油减产协议,自今年年初生效,有效期为6个月,同时欧佩克将于5月25日再次开会决定该减产协议实施期限是否再次延长6个月。在此背景下,去年四季度开始,国际油价即剧烈震荡,受预期减产支撑,国际油价开始上涨。自去年12月至今年1月7日,涨幅已达9%。

  石油企业更倾向于使用价格低廉的进口原油替代国产高成本原油。2006—2015年,中国原油年平均产量增幅为1.8%,去年全年预计下跌7%左右。国际油价走势对中国原油产量的影响可见一斑。虽说今年国际油价尚存在不确定性,但今年中国原油产量继续下跌可能性较大,但跌幅可能收窄。

  据统计,2006—2015年,中国原油表观消费量平均年增长为5.8%(去年前11月为5.9%),全年预计为6%左右。

  从产需缺口来看,中国进口原油数量仍将维持在高位。同时,随着原油进口权的不断放开,原油进口企业也在不断增多,更推高了原油的进口量。预计今年原油对外依存度仍将保持在65%左右水平。

  从需求来看,今年,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对石油消费的拉动作用仍将减弱,石油需求将继续保持低速增长。而市场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去库存的过程中仍会呈现供略大于求的状态,整体资源供应过剩局面仍将存在。另外,新能源发展也较为迅速,对传统能源的冲击也将会显露,沿海成品油水路运输货源量增长有限。

  外贸原油进港量保持上升。今年,国民经济发展将带动原油消费量仍将平稳增长,而原油产量继续萎缩,考虑产需缺口、石油储备以及石化产业基地上马等,中国原油进口量保持高位,推动港口外贸原油接卸量上升。在此带动下,港口外贸原油进港量仍将上升,亮点主要在北方港口。但受港口油罐及疏港水平影响,北方港口吞吐量增幅将继续出现分化;华东港口吞吐量完成情况比较平缓,华南地区广州港继续回暖,但增幅平稳。

  内贸水运量上升。随着中国进口原油市场的放开,已有12家地炼企业获得原油进口权,16家获得进口原油使用权,地炼正成为改变中国原油进口格局的关键因素,影响进口原油二程运输格局。原油运输量将稳中有升,进口原油二程中转量继续增加;海洋油田产量稳中略跌,海洋油运输量总体稳定;陆产原油下水量低迷。

  从运价走势来看,沿海原油运价基本保持平稳。成品油运输需求淡稳。随着炼厂新产能的投产,预计原油加工量将继续回升,成品油货源充沛,但终端需求上升仍将乏力,并且随着两大集团为成本考虑,在沿海沿线炼厂的布局日益完善,水运货源总体平稳。但货源地的改变,导致成品油运输航线出现变化,运价或有阶段性波动。<Y:\TP\2010航运交易公报 logo.eps>

相关新闻
  •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