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船舶礼仪你知道吗?
在传统的造船业和航运业,每艘船舶的一生中都会有多个重要的里程碑时刻,例如龙骨铺设、下水、服役和退役等。在这些重要时刻,相关方都会为此举行盛大且传统的礼仪,以寄予美好的祝愿。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传统的船舶礼仪吧~
“龙骨铺设”(Keel Laying)是一艘船建造的核心步骤,龙骨的铺设决定了船舶的布局,象征着一艘船的诞生。人们在铺设龙骨时通常会举行一个正式的仪式,仪式会邀请船公司、造船厂,以及其他一些重要人物参与,祈祷船舶在日后航程中顺利,为新船赋予幸运和希望。
在国外有一种说法,在铺设龙骨时,水手们会将崭新的硬币或纪念币放在龙骨下面,据说这样会给船舶带来好运。这个传统延续至今,每当铺设龙骨时,这枚硬币便会放置在龙骨基石底部,这同样由船公司和造船厂的重要人物完成。
在开始建造龙骨基石的那一天,船公司和造船厂的重要人物会一同按下按钮,切割出第一块钢板,而这第一块钢板一定要切割成船身或者船名首字母的形状。这便是“钢板切割”(steel-cutting)。
例如,2015年9月,在德国迈尔船厂就切割出了诺唯真“喜悦”号形状的第一块钢板,这标志着诺唯真“喜悦”号开始建设。
在古代,科学没有现在发达,航海是一种艰苦且危险的职业,时常出现海难事故。这时,船上尚活着的人便只能将要说的话写在纸上,装入酒瓶,封口后抛向大海任其漂流。希冀能被其他船只或岸上的人发现。所以每当海上风暴起或航船逾时未归之际,海员的家属们便集结于岸边,祈祷、期盼亲人能平安回家。
然而残酷的事实总难以符合人们这一最基本的愿望,往往在绝望中仅能偶尔见到令人心碎的漂流瓶。
新船通常都要享受隆重的下水仪式。追根溯源,这种仪式应该起源于古代人们对海洋的畏惧。于是为了祈求平安,便有了“掷瓶礼”,祝愿海上不再有那样的漂流瓶,敲碎的香槟酒的醇香布满船头,驱邪消灾。所以香槟在船头摔得越碎越好,预示这艘新轮船将碎碎平安,当然“碎碎平安”这仅仅是中国式农耕文化的表示。而在西方国家却认为这是船舶下水的喜庆节日。
然而,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在新舰艇下水仪式上举行“掷瓶礼”,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祝福新船平安、好运的习惯。
在法国,18世纪和19世纪时的新船下水仪式和结婚仪式差不多。新船会被指定一位“教父”和一位“教母”。在仪式现场,“教父”会给“教母”送上一束鲜花,然后二人同时说出新船的名字。旁边的神父立即宣布这艘船已经被命名,然后洒圣水祈福(注意不是砸香槟)。
在日本,船厂在新船建造完成后会按传统定制一柄银斧头。在下水仪式上,他们会用这柄银斧头砍断船台和新船之间的缆绳,然后把斧头作为纪念品交给新船的主人。传说这柄斧头能驱走恶魔,给新船带来好运。
在印度,传统的新船下水仪式充满了印度教色彩。20世纪时,印度人在新船下水仪式上往往会先举行祭祀,祈求神灵保佑船只和船员的安全。祭祀过后,一名女性将在船头敲碎一枚椰子,然后新船才能滑入水中。
在中国,传统的下水仪式是准备三牲礼,祭奠海神祈福保佑。
“教母”起源于中世纪。“教母”的称谓来源于基督教。中世纪,随着基督教在欧美地区的广泛传播,新生儿出生时要受洗以及命名,他们的父母会邀请与家庭关系深厚的亲友或者是有名望的社会人士参与婴儿的受洗仪式并扶持,担任这个角色的男女都有,男的就会成为这孩子的教父Godfather,美丽的女神则当仁不让地成为教母Godmother。
一艘刚刚建好的新船就像一名新生儿。新船下水也必须受洗、命名,并举行隆重的新船命名仪式ShipChristenings,而被邀请来给新船命名的人自然就成为这艘船的教父or教母啦!
历史上第一次正式记载命名仪式是由“教父”主持的。1418年英国亨利五世付给班格(Bangor)主教五英镑,由他命名当时最大的军舰。
据说是因为在希腊神话里波塞冬是海洋狂暴的来源,而海洋女神安菲特里忒则是风平浪静之神,所以传统上西方邀请的多为女士。到了现代,每一次新船命名仪式都会由一位身份显赫的女士来担当“教母”。
有人说,“教母”为新船命名、砍缆、鸣笛,就像一位母亲在为自己的孩子祈福一般,“保佑她与所有乘坐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