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谈建设海洋强国
海运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为海运业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围绕“建设海洋强国,交通运输应怎样作为”这一话题,十位参加今年两会的代表委员畅所欲言。
本期嘉宾
徐祖远委员交通运输部副部长
宋家慧委员交通运输部安全总监
苏国萃委员交通运输部水科院原副总工程师
王祖温代表 大连海事大学校长
傅育宁委员招商局集团董事长
李绍德委员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董事长
高彦明委员河北远洋运输集团董事局主席
朱宁代表长江航运(集团)总公司总经理
李令红代表宁波港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惠凯代表大连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关键词
兴海运方可强海洋
徐祖远认为,应该从五个方面界定“海洋强国”的内涵:一是民众具备与国家经略海洋规划相适应的海洋意识,二是海洋经济和科技发展充分,三是海上整体国防实力强大,四是海洋管控有力,五是在国际海洋事务上具有主导权。海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产业,是海洋开发的重要保障手段,港口、航运等均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市场主体,因此,要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快推动海运发展。
“海洋对人类社会作出的伟大贡献,从根本上讲,是海运和渔业。海上运输、海上安全保障等重要课题,仍然是人类社会发展海洋、开发海洋的基础性、关键性课题。”宋家慧表示,交通运输所涉及的海事、救捞、海上通信等领域,都是海洋强国战略必不可少、不可替代的部分。
李绍德表示,纵观世界大国崛起,都有海洋经济作为强大后盾,这要求必须有强大的海运来促进贸易发展。“我国需要建立一支既有规模又有质量的强大船队,把海运做强,推动海洋强国的建设,因为海运强国与海洋强国的联系密不可分。”
“一个事情重要不重要,要看其替代性,显而易见,我国海运业在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中的地位不可替代。”朱宁认为,如果说海洋强国是一篇要做好做大的文章,海运发展就是其中重要的章节。目前,海运业正在遭受结构性危机,应当认识到这种危机对国家经济安全发展带来的威胁。
关键词
海洋强国 把握机遇发展海运
徐祖远认为,要把握好三个机遇。把握好民众海洋意识觉醒的机遇,大力弘扬海洋文化,从精神层面助推海洋强国建设。把握好国家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机遇,进一步实施“强海运”战略,完成海运大国向海运强国转化。把握好国家重视海洋权益保护的机遇,进一步增强履行海上安全监管和人命救助、环境保护能力;要实现港口现代化、航运现代化、海事现代化,培养具有竞争力的海洋经济市场主体,提供海洋旅游等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服务;着力保障海员权益,加强海运人才培养;大力促进内河航运发展,推动内河港口建设、船型标准化等工作,加强船队建设,促进江海联动、干支联动。
李令红认为,国家应出台促进我国海运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未来一段时期海运发展的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等。要重点做好五件事情:推进“国货国运”,实施“国轮国造”,实施优惠税收政策,大力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提升港口发展质量。
惠凯表示:“应出台支持港口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体系,拓展港口发展空间,为港口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支持,引导构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明确、节约资源、安全环保、便捷高效、衔接协调、市场有序的沿海港口运输体系。”
关键词
机不可失 让更多人爱海洋
“我国需要加紧海洋精神的开发与培养。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做海员,这是一个不好的现象。”傅育宁表示,要想真正成为海洋强国、利用好海洋资源,必须找出强化民族海洋意识的有效办法,继续大力开发和维护“中国航海日”等弘扬海洋文化的渠道,使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热爱海洋、热爱海洋事业,避免年轻人“未富先娇”,这比发展一个产业更重要。
傅育宁认为,中国并未注重海洋精神的培养,但现在补课为时不晚,只要迎头赶上,坚定地向海洋迈进,海洋精神就能成为中华民族新的力量之源、财富之源。
高彦明认为,海员为海运业乃至国际贸易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社会认知不足及相关制度不完善,海员社会地位下降,海员人才流失,队伍面临严重短缺。
高彦明建议加强“中国航海日”等平台的建设,引导公众走近海员、了解海员。此外,近年来随着海员与陆地人员的收入差距逐渐缩小,海员职业优势明显下降,他建议对国际海员的收入免征个税。
避免重理论轻实践
“从长期来看,海员制度改革我国海运业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目前我国在海员培养方面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严重缺乏充足和规范的实习船队。”王祖温认为。
“目前我国拥有150余万名持证船员,每年对外输出4万人以上,但只有大连海事大学和上海海事大学真正实现了在船航行实习,海上专业学生实习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制约各个航海院校技能培养的瓶颈。”王祖温表示。
王祖温介绍,航运发达国家的航海院校学生实习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解决:一是由政府出资为院校建造教学实习船;二是由政府建立国家级教学实习船队,供院校学生实习。
鉴于此,王祖温建议大力发展国家实习船队,更好地解决海上专业学生的实习问题,做好海运人才培养。建议建立由国家统一管理并委托高校运作的认识实习船队,由国家主管部门投入专项资金建设生产实习两用船队,航区以中国沿海航区为宜,船舶种类为煤炭船和集装箱船,以资助各院校海上专业学生的认识实习。
关键词
人才队伍多方协同软硬兼顾
“习近平总书记到政协科技界别参加小组讨论,这释放了一个信号。”苏国萃认为,科技创新将是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在经济发展特别是海洋强国建设中,科技支撑、创新驱动应该在战略全局中站到更高的位置。
“创新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强大驱动力,协同创新是航海类特色高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王祖温表示,“要打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突破行业科技资源与科技活动分散、科技创新主体相互隔绝封闭等瓶颈问题,联合各方力量共同加强海运业共性技术和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应充分发挥行业特色院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各自优势和能力,加快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主动介入和参与海运业的自主创新工作,推动我国海运业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区域创新能力的根本提升。”
“从企业角度看,我认为应当在发展方式、经营结构等方面有所创新。”李绍德表示。
以中海集团为例,硬件方面,不断调整船队结构,船队不仅在传统区域和货种方面进一步发展,而且还向着绿色、环保和大型化的方向努力;软件方面,完善企业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加强信息化建设,船岸联动,屏蔽海上周期性波动的影响。
李绍德呼吁,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政策创新,批准上海设立自由贸易园区,真正实现“境内关外”,以促进海洋经济发展。“还要实施区港联动,将洋山港区和外高桥港区建设成为自由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