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印记,牢记历史使命
——记中共广东省船东协会支部“党日活动”
广州,是一座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名城,更是近代革命的策源地,孙中山先生在这里为实践改造中国留下了许多印记,他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发展提供了屏障。国共合作,迎来了中国革命的一波高潮,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全国第一次劳动大会,成立了中华全国总工会,领导了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从而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中的领导地位。
7月26日,协会党支部组织了一次“追寻红色印记,牢记历史使命”的党日活动,通过重温党在广州的艰难历程以及可歌可泣的斗争史,让支部党员激发出历史使命的热情,主动担负实现民族复兴的重大责任。
首先,我们来到省港罢工委员会旧址前,因旧址不对外开放,我们只能通过旧址的提示,了解省港大罢工的那段历史:
1925年6月29日为了支援上海人民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广州和香港爆发了规模宏大的省港大罢工,此次罢工由共产党人邓中夏及苏兆征领导,历时1年零4个月,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世界工运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大罢工,这次大罢工有效的打击了英帝国主义在香港经济的统治,并且让广州的金融得到了保障。省港罢工爆发后,1925年7月,在这里建立大罢工的领导机构省港罢工委员会,苏兆征任委员长,何権全等任副委员长,廖仲恺、邓中夏、黄平受聘为顾问。罢工委员会下设干事局、法制局、审计局、会审处、财经委员会、监狱、医院、学校等办事机构。罢工坚持长达16个月之久封锁了香港沉重地打击了英帝国主义这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工人运动史上也是容见的。
接着我们来到了位于广州市越秀南路89号的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纪念馆,纪念馆的主体建筑为两层砖木结构的黄色小洋楼,前院两侧分别建立了廖仲恺先生纪念碑和工农运动烈士纪念碑。纪念馆通过采用文物、图表、照片等多种形式,再现了1924年国民党中央党部时期、中华全国总工会时期及纪念馆建立后等几个不同时期,在旧址发生的重要事件和国共两党著名人物在此的活动情况。1925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建立了中国工人阶级全国统一的工会领导机关——中华全国总工会(简称“全总”),制定和通过了中华全国总工会章程,选举了林伟民、刘少奇等25人为执行委员,创办了机关刊物《工人之路》。中国工人从此有了全国统一的组织。中华全国总工会领导了省港大罢工,并为全国工人运动培训干部、发展工运组织、开展统一的工人运动、支援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及北伐战争作出了贡献。
最后,我们在“团一大”纪念广场主雕塑前,整座雕塑像一本打开的历史书,“巨书”上是一面迎风飘扬的团旗,象征着团的旗帜在党的领导下高高飘扬,团的事业蓬勃发展。在这里,曾经隆重举行了有全国团员青年、工人代表1500多人参加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宣告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式成立。大会研定了纲领,制定了章程,明确了团的领导核心,中共领导人陈独秀等和青年共产国际代表出席了会议,成为中国青年运动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次大会使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实现了思想上、组织上的统一,成为纲领明确的、全国性的先进青年组织。
面对“巨书”上那面迎风飘扬的团旗,我们协会的党员感慨万千,曾经的风华岁月,彷如昨天:戴着那枚耀眼夺目的团徽,在鲜艳的团旗前举起右手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青春与理想伴着我们一路走来,我们的初心未改、信仰不变,为民族的复兴、为立志之事业而砥砺前行。
历史,可以“明智”且“明志”,透过对我们党的历史踪迹追寻,传承和大力弘扬先辈留给我们的“精神富矿”,更加坚定我们的信心。回顾党的历史,为什么我们党在那么弱小的情况下能够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在腥风血雨中能够一次次绝境重生,根本原因就在于不管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义无反顾向着这个目标前进。今天,随着科技的进步,转型升级在倒迫着传统的航运业立足于创新思维、绿色发展,紧紧把握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开启航运市场的“破冰之旅”。协会作为广东船东的“娘家”,在发挥好企业与政府主管部门的桥梁沟通作用外,在反馈船东诉求的同时,还应该引导船东企业适应发展趋势,主动调整转型,善于把握机遇,努力创新发展。协会支部亦将发挥其堡垒作用,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调动党员工作积极性,配合协会秘书处做好协会的各项工作,不断践行新理念,强力推动协会工作再上新台阶。
(中共广东省船东协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