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元月28日,协会秘书处一行在秘书长邓敏聪带领下,会同广东南方海岸科技服务公司(简称“南方公司”)负责人、岭南艺术团慰问大铲海关。
新年佳节之际慰问海关是协会的传统,多次登岛慰问,秘书们对大铲海关已经相当的熟悉了。这天,在大铲海关关长广军的带领下,再次重温了大铲海关。
大铲岛不大,处处是绿树浓荫,海关大楼上悬挂着红底黄字的横幅“爱岗敬业的阵地、展示现象的窗口、培养人才的基地、基础建设的旗帜”昭示着现代的大铲海关的建设目标。大楼旁立着的“九龙新关大铲厂界碑”,向世人诉说着大铲海关的悠久历史:1899年(清光绪25年)大铲海关开始办公,负责珠江口以北各口岸进出民船查验征税工作。横幅和界碑告诉我们,百多年来,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大铲海关却依然像磐石般固守在边关,为祖国把关。
眼前的大铲岛附近海面上一片宁静,远眺对岸码头排排整齐的吊机与来来往往的船舶被相映成趣;近看粼粼波光,不时被“哒哒哒”而过的船舶划破,随着船舶的远去又回复宁静,恰似一幅静中带动的水墨画。置身画中,曾是港澳航线船长的杨卓耀主任不自禁话当年:改革开放令来往港澳航线的船舶日益活跃,而当时的大铲海关通关能力有限,“每到晚上,等候通关的船舶停泊在大铲岛的海面上,成片成片的,灯火通明,可热闹了”。这热闹现象是以船舶周转率低下为代价的。其实粤港澳航线船舶滞关在当时是普遍的现象,到后来,甚至成为制约粤港澳三地水运发展的瓶颈。
新世纪以来,广州海关为了突破瓶颈,提高船舶效率,加速进出口货物的流通,决定对来往港澳的中小型船舶及货物的中途监管形式进行改革。协会立足于市场,极力推动、促成此改革。2004年实施了“来往港澳小型船舶快速通关系统”,据广州海关统计,实施此项改革当年就带来了约2.5亿的社会效益;具体到船舶方面,由于减少燃油消耗,提高船舶的周转率,每年为船东们节省成本约3600万,目前,快速通关系统已进入常态服务,每年都为社会和船东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去年虽然进出口物资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幅下滑,全省仍然有13.1万个航次来往港澳4个中途监管站,船舶直接通关率达99%。其中,由大铲海关通关的有10.6万个航次,仅节省燃油一项的直接经济效益就高达4000万元。
为此,邓秘书长代表广大船东对大铲海关表示感谢,感谢他们为社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感谢他们为航运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广关长笑指横幅,说,我们将更努力地把大铲海关建设成为“爱岗敬业的阵地、展示现象的窗口、培养人才的基地、基础建设的旗帜”,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企业服务。